【影後有話兒】女朋友。男朋友

女朋友。男朋友
「我們都該有兩個情人,一個愛我的,一個我愛的。」
因為這句宣傳字句,吸引了我的注意。
是的,我們生命會遇到很多的人。
但是,你愛的她/他,可能不太愛你。
追在自己身邊的她/他,又不是自己最愛的人。
即使遇到一個能和自己相愛的人,總會有timing不對的時候,就像是你著緊她/他時,她/他嫌你煩,到你想放棄的時候,對方才發現自己有多想珍惜你。
結果我們總會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愛的人不愛我?」
我們也會在心中想:如果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是同一人,那是多好的事啊。
一開始,我以為《女朋友。男朋友》就是兩男一女的愛情故事。
看畢後才明白這是一部帶著同性戀、台灣改革開放歷史的電影。

陳忠良(張孝全飾)偷偷愛著好友王心仁(鳳小岳飾)。
王心仁一直喜歡林美寶(桂綸鎂飾)。
林美寶選擇了王心仁的追求,心裡卻放不下深愛的陳忠良。

「如果到了三十歲,我們倆都沒有人愛,那就在一起吧!」阿仁愛著美寶;但十七歲的美寶,對著阿良心裡這樣說著。年少輕狂的他們張牙舞爪著青春,衝撞著體制、教條與規範,以及那個1980年代尚未改革開放的台灣。面對阿良不知是刻意與否的木訥,美寶無奈只好轉而接受阿仁熱烈的追求。三人離開了玉蘭花園的老家,進了城市,跟著在學運廣場上大聲疾呼關於民主與自由的種種理想。然而,於此同時,情感上的欺瞞與背叛,卻也讓三人曾經單純而美好的關係逐漸崩毀。踏入社會、失去聯繫多年的美寶與阿良,彼此關係重新洗牌,再度重逢。事過境遷的二人,正要實現當年的約定……

很有趣的一點是,三位主角的名字彷彿都透露了他們的性格。

陳忠良,「忠」、「良」二字讓人覺得是種規矩,不能隨便僭越的。
的確,陳忠良雖然生在還未開放的台灣,但他身邊也有勇於承認自己同性性向的男友人,其實他不是沒有機會坦誠自己的選擇,但是他就是一個如此壓抑的角色,寧願隱藏著自己的情感也不想破壞身邊的平靜和規律。
他愛著王心仁,卻知道這種愛是不被世人允許的,而且眼看對方喜歡林美寶,他只好忍住自己的愛意。
可是有時情感不是那麼容易控制得到,所以他試過挑逗在學生運動戒備的民警,長大後也試過跟蹤已有家室的情人,這是他在道德規範中找到的一絲可容身的地方。

王心仁,他是個很會隨自己心意行事的人,像他決定追求林美寶、要參與學生運動、用吻跟陳忠良坦然二人只是好朋友關係,又或是背著妻子與林美寶繼續交往,他一切也是以自己的心作依歸,率性以行。
我覺得他於電影尾段,雖可背著妻子與美寶交往,但他被岳丈處處的控制是他對人生的放縱的一種償還。

林美寶,周旋於兩個男生之中,但她不過是個簡單的女生,希望遇到一個待自己如珠如寶的男生,對愛情有份難以言喻的執著。她面對陳忠良的冷淡,她知道自己是無法靠近他,她唯有接受王心仁的追求,縱然成長過程他們三人之間發生過很多的事,她依舊愛著陳忠良,仍然是王心仁的女朋友。
明知陳忠良不會愛上自己,她還是想留在他身邊,哪怕只是一個朋友的身份。明知王心仁已經結婚了,她仍甘心當他的情人,因為她渴望被愛著,也可能是她害怕三人之間的平衡會被破壊了。

 

電影前、中段利用台灣尚未改革開放的背景交代了三人的關係與定位,以當時的學生運動表達了每個年輕人都曾有過的輕狂。
雖然是輕狂,但每人的性格與成長背景使各人對輕狂有不同的演繹。
電影後段三人都長大了,踏足社會了,歷練也豐富了,而且台灣也改革了。
三人不再輕狂了,而是會為著各種理由而約束著自己。
這讓我想到,今天勇於走上街頭大聲疾呼自己理想的年輕人,長大後不再是社會制度、道德規範去局限他們,而是他們明白年輕是曾經的,輕狂是過去的,成長磨滑了他們的棱角。

作為一個二十出頭的香港人,我對台灣的改革路並不了解。
《女朋友。男朋友》令我對台灣有了新的看法。
我們今天看到台灣有自己的選舉、潮流文化、生活態度,並不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是經過一番奮鬥的。
我們怎能想像女學生上學不可穿運動褲呢?
我們怎能明白在學校跳舞是個奢侈的願望呢?
但這正是二十年前的台灣。
九十年代的台灣。
今天,台灣已不再是以前般封閉,可是人們又會有新的要求、慾望。
渴望改善是上進的基礎,不過我認為無論如何,也不應忘記曾經的進步。
不管走多遠,也不要忘記有過的歷史。

 

《女朋友。男朋友》是套值得一看的電影,戲中的愛情很單純,但它卻不單純是一部愛情電影。
我喜愛文藝片,因為它有深度。
我未必能明白戲中的所有含意,但是我喜歡一段日子以後再細味這電影時,有另一番體會的感覺。
有人說文藝片節奏慢、內容沉悶,但這就是人生。
不一定每天都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每天的經歷都是人生經驗的累積。

 

我們都該有兩個情人,一個愛我的,一個我愛的。
而且,我們都該好好愛自己的。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