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被偷走的那五年》的小說,其實有猶豫過到底要不要看電影版。因為我喜歡小說給我的感覺,加上我是個很容易有先入為主錯覺的人,所以即使很多人說電影很催淚,我也不知道應不應該看。最後,還是看了。
我看到電影中段,我不太感動,也沒有想流淚的感覺,因為電影中有很多劇情不夠完整,觀眾會覺得劇情有點跳線的感覺,有很多地方的交代明顯比小說差很遠,當然我明白畫面和文字的呈現是不可能完全一樣,電影有比較多的限制,例如時間等等,我真的以為我不會被這電影感動,但我錯了。
電影與小說的確是兩個很不同的故事,縱然男女主角的故事大致差不多,但它們在我心中泛起的漣漪是不一樣的。
《被偷走的那五年》:75分
「再重來一次,愛就能走到終點嗎?」
這個問題是黃真真導演創作《被偷走的那五年》的中心思想。
小說集中說女主角被偷走五年記憶後如何從生活中找尋回憶,再愛一次男主角的經歷。縱然何蔓失去五年回憶,但因為愛從來都在彼此心裡,所以兩人還是可以重新開始的。
只是五年的回憶,當然可以再愛下去,但假如失去的是一輩子的記憶,愛情還存在嗎?
電影花了一半的篇幅說何蔓與謝宇重新開始的故事,因為重點已不再是「被偷走的那五年」,而是「被偷走的一輩子」。忘記一輩子的事,不但忘記了愛情,也忘記了所有經歷,甚至自理能力。
何蔓毅然決定接受一個成功率只有兩成的手術,可能是出於她對謝宇的愛,也可能是她深知忘了一切,愛根本就走不到終點。
令我最感動的位是謝宇向何蔓再次求婚的那一段。
雖然畫面上,大家的表演很滑稽,配樂也充滿歡樂氣氛,可是看這一段是我哭得最厲害的時間。
謝宇想彌補六年前破壞了沒完成的求婚,但更重要的是他想在妻子意識還是清晰的時候帶結她幸福與快樂。一刻的美好,已是他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了。
小說用了留白的結局作結,對我而言,這樣的結局代表愛情的信仰,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結局相信愛情的話,二人可以排除萬難地愛下去,不相信愛情的話,他們終歸沒有圓滿的結局。
電影的結局切切實實告訴我們,愛情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厲害,不是滿滿的愛就可以跨過現實的殘酷。最後女主角還是逃不過手術失敗的命運,尋回的記憶換來癱瘓的身體,到底始終都是沒法愛下去。
沒法掌握愛情,更沒法掌握生命。
再重來一次,愛,其實也不能走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