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星際啟示錄 ♣ 年度最愛電影

星期日看了《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
事前沒有做甚麼資料搜集(事實上我也沒有這習慣),但事後我很想重拾曾經有過對宇宙的熱衷,
我會說《星際啟示錄》是今年我看過最好看與值得推薦的電影。

故事提到大部分農作物都枯萎,人類陷於糧食危機的邊緣,地球已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為了拯救人類,尋找另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是事在必行的,
因此,男主角古柏(Matthew McConaughey飾)與美國NASA決定展開太空之旅,
向著三個有希望的星球出發。

《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95分

在古柏未出發之前,有幾個位都令我印象深刻。
「我們曾經仰望天空,希望有天可探索宇宙無限的可能性,但今天我們只能低頭看著土地的貧瘠」
這段話讓我感受很深,一個很悲哀的事實。
從來只有得到溫飽後才有資格追求更遠大的理想與技術,
然而我們的眼睛總會被名利蒙蔽,一股勁兒想得到更多,卻破壞了生命之初的一切。
電影初段有很多科技的出現,包括可以飛行超過十年的無人駕駛飛機、全電腦操控的收割機,
可是再多的科技,也敵不過天氣及環境轉變帶來的枯萎症,
人們不願再探索宇宙,更推翻登陸月球及太空研究的事實,連工程師也不再吃香,
人們需要的是農夫、清新的空氣和足夠的糧食。


雖說是科幻片,但今天看來,戲中的情節絕非不可能在現實發生,
像北京因過度發展而經常出現沙塵暴、亞馬遜森林因養牛業的需求而面臨「被消失」、馬爾代夫因全球暖化造成水位上升而快將陸沉……
戲中的世界,彷似現實的將來,不能當是電影看過就算,而是確切地震撼著我的心窩,
即使「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代人早已認知地球生病了的訊息,
但當看到與現實不謀而合的電影劇情時,還是會感到可怕與恐懼。
《明日之後》也以地球滅亡作為主題,但我覺得《星際啟示錄》說得更像真的會發生的情形。

劇情是我其中一個令我被這套戲吸引的地方,
故事中有好幾個地方的發展都是我意想不到的,
有驚有喜,有樂也有悲。

三個有希望的星球中,大家選擇最近的星球首先登陸。
重力令這個星球的時間被扭曲至地球的幾十至幾百倍,亦令團隊在此枉費了廿多年的時間,
更令我難過的是,是四人團隊經歷這次登陸後損失一位成員。

到達第一個星球時,看到一片汪洋,我以為如此順利就找到生命泉源,
但原來不時出現的巨浪可以在頃刻之間將人的生命沖散。
很意外成員之一的道爾(Wes Bentley 飾)在這裡喪生,而且感覺上他是死得不明不白的。
巨浪湧至時他明明在飛行器的不遠處,但鏡頭中只見他呆若木雞,
沒有上前營救艾蜜莉亞(Anne Hathaway飾),也沒趕緊跑回機艙內。
之後艾蜜莉亞和古柏成功脫險,也沒提起道爾,只有一個畫面影著一個太空人伏在海上,(也無法肯定這人是道爾抑或是最初派來登陸的勇士,因為艾蜜莉亞提及在這顆時間扭曲的中子星上,登陸的勇士可能只是死去幾分鐘而已)
以及他們回到漫遊船時,羅米利(David Gyasi 飾)問了一句「怎會只得你們兩個」。
就這樣,道爾悄悄地離開這個世界,很可憐。

面對理智與感情的掙扎,大家揀了較合理性的選擇,而放棄了艾蜜莉亞的堅持。
當登陸第二個星球時,竟然發現生還的曼恩博士(Matthew Damon 飾),
雖然聽到67小時白晝加67小時黑夜都keep著凍和更凍,
但我跟三個成員一樣,選擇相信曼恩博士及其「詳盡」的數據,因為覺得他沒理由說謊。
然而,他確實欺騙了所有人,甚至企圖犧牲三條人命換取自己偷生下去。

曾經以為在惡劣的環境下,人們可以守望相助,
原來私慾可以凌駕一切,包括別人的性命。
曾經是團隊裡最優秀的成員,可是當人類的陰暗面被放大後,
原來可以去到這麼極致,毫無半秒的猶豫。
儘管最後曼恩博士因好勝心切而在爆炸粉身碎骨,
我還是覺得無法彌補羅米利的死,還有成員們再一次的失望。

P.S. 超不開心找來我頗為喜歡的麥迪文飾演這個超級大壞蛋 T_T

有幾幕在太空的危難場面,刻意用了靜音的處理,
凸出身處外太空沒有聲音的特徵之餘,也強調了在這片黑暗的空間沒有人能夠拯救自己,
孤寂也孤立無援,那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讓坐在觀眾席的我也不寒而慄,
尤其是古柏選擇離開漫遊船的那一刻,要永遠離開心愛的家人,心愛的土地,心裡肯定有著無比的痛苦與恐懼。

我們都害怕面對未知,不知道前路會遇見甚麼,不知道以後會怎樣⋯⋯
對未來的不確定令我們失去對事物的把握。
四維空間與五維空間是怎麼樣的,我們都不知道,
書本上的知識只是靠周邊環境與數學方程式所推斷出來的,
時間的扭曲、突破光速的極限、無限的重力狀態,
世界之大,渺小如一粒星塵也比我們龐大很多倍,
而成為計劃中的第一批勇士,對於在太空旅程碰到的所有事情都全無概念,可想而知他們是何等的無助。
除了劇情,電影內很多意念也令我深受感動。
所有故事源於古柏小女兒梅菲的房間,我相信一切並非偶然或巧合,
我更深信不是NASA選擇了古柏和梅菲,而是他們的性格與對知識的渴求令他們踏上拯救人類之路。

古柏跌入黑洞後踏進各個平行時空,身處黑洞之中終於知道奇異點(singularity)的秘密。
回到梅菲的房間,有鬼有書櫃,離開前最後的手錶,
打通兩人聯繫的並不是摩斯密碼,而是彼此間的愛。
古柏如何獲救其實已經不重要,只要他和梅菲能夠再見就是最好的結果。

古柏在黑洞裡除了領悟到奇異點的秘密外,還有人類的潛力:
「『他們』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一直以為有不知道的「他們」在幫助人類,其實最能夠拯救世人的就是我們自己。

真正想自救的人才有機會戰勝危險,獲得機會。
稍有猶豫之心的人,哪管只是零點一秒之差,也將無法跨過面前的難關。
所以,古柏和梅菲成功了。

我覺得有基本的科學知識固然在看這齣戲時有幫助,不致陷於一片迷惘之中,
但另一方面,我覺得電影並不傾向完全以科學解釋,
人,才是整套戲的主體。
以現在的科學水平,宇宙中還有很多未能解釋的領域,
若要天馬行空地編寫劇情當然沒有問題,
但以人的角度出發,卻使重點可以放到反思人們的行為之上。

我很喜歡電影的結局,艾蜜莉亞終於在最後的機會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她愛的人艾蒙斯為了人類奉上自己的性命,她沒法見到他的最後一面,
縱然往後的日子她還是會想起這個愛過的人,又要自己一個人等待其他人前來,
但她不再孤單,因為古柏會陪她過以後的日子。
原來再多的科學理論,也未必比得上一個「愛」字,
我們仍沒法了解黑洞、蟲洞、視界或奇異點的奧秘,
正如我們也不懂存在於人類間的愛之力量。
我認同艾蜜莉亞在選擇第二個登陸的星球時所說的話,
「理性不一定是對,因為我們無法估計愛的力量」
這個觀點感覺上一直貫穿整套戲,
古柏明知太空之行成功的機會很渺茫,
但出於對家人的愛,對人類的愛,他毅然接受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愛,就像黑洞一樣擁有神秘而不可測量的力量。

讓我哭得最慘的劇情就是古柏決定犧牲自己都要護送艾蜜莉亞返回地球和跌入黑洞那一段。
其實,在古柏跌入黑洞的一刻,我很怕他就此死去。
雖然跌入黑洞後仍能完好無缺,甚至可以回到家人身邊是天荒夜譚的事,
即使在科幻電影中出現也顯得極不合理,
但我真的很希望這個不合理會出現,
因為古柏是多麼希望可以拯救曾經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類。

#影後有話兒 #影評 #星際啟示錄 #宇宙 #INTERSETLLAR #FILMCRITIC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