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JOKER》,是近來少有的,我因為看過預告片而被吸引入場看的電影。在戲院看到預告片的時候,還未有太多人討論這齣戲,只覺得應該是個很好看,會令我哭的故事。後來電影上映後,因故事內容與社會議題的不謀而合而被廣泛討論,此時我也看了這套戲,它不是不好看,但也許我期望過高,所以失望了。
《小丑 JOKER》:60分
故事大綱:職業小丑 Arthur Fleck (Joaquin Phoenix 飾) 在葛咸城掙扎求存,渴望能夠成為棟篤笑匠,卻發現自己的人生更像個笑話。Arthur受盡社會的冷漠和殘酷所折磨,作出一個醜惡的決定,引發出一連串無可挽回的事件……
.
80年代的背景是我沒有料到的,在預告片中還以為是現代片,我花了些少時間去調適那個年代比現在更嚴重的階級觀念。小丑說,他的一生就是個笑話。當年的他如此說。今年的我們也是同樣地想。想不到時代走了多久,這些遭遇始終在我們的生命裡一直循環著。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主角Arthur寫下的這一句,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這不單是精神病病患者對世人的吶喊,亦是很多人的心聲吧。明明有自己的想法與喜好,明明這些想法與喜好沒有傷害或影響別人,但偏偏要被我們的社會、大眾輿論、旁觀者的目光所箝制,被迫去當一個自己也覺得陌生的自己。精神病人要裝作跟常人無異、抑鬱病人要勉強撐起笑容娛樂大家、神經系統失調被白眼還要奢求旁人體諒、善良的人要接受被惡人欺凌的命運⋯⋯不合理的妥協下,我們還是我們嗎?
困在精神病院,也許對Arthur並非壞事,畢竟他一直也活在病態社會這個大籠牢內,不曾自由過。《小丑JOKER》能掀起一陣熱話,也是因為我們終於看清自己一直活在籠牢裡吧。生來沒做過傷天害理之事,只因沒有財力與權力,生活便苦不堪言,甚至會遭受心靈、精神和身體上的虐待,完全顛覆對好人與壞人的認知,歪曲對對與錯的觀念。沒有做錯甚麼,只錯在沒有出身於富貴人家,結果人生就抹殺了,沒有未來,沒有尊嚴,沒有尊重,沒有快樂。沒有做錯甚麼,但就被世界遺棄,甚麼也沒有了。
Arthur開槍殺人或者是錯,但其實社會何嘗不是一早為Arthur判了死刑?
一個JOKER出現,大家會輕視。一群JOKER出現呢?原來就可能改寫故事。自古到今,「少數服從多數」才是王道。Arthur被嘲笑是因為他是少數,即使有人同情他,但也會為了順應多數人的意見而無視他。當大家群起成為小丑時,數目能與權貴匹敵,Arthur也可被捧得高高的。無論文明進步多少,人們還是選擇最原始的方法生存。
反派背後都有成魔的原因,與其說JOKER是壞人,不如試著說,是每一個人有份創造這個壞人出來。落井下石很容易,甚至不經意就能做到,但這個很容易和不經意,往往會影響人家的一生,那影響是我們無法負擔的。小丑總對人笑,但世人從沒對小丑背後的Arthur真心笑過。世人將Arthur的世界一步一步瓦解,迫使他用極端的方法讓人閉嘴和尋找自己存在的證明。對於JOKER的心理刻劃,我覺得未夠細膩,全靠Joaquin Phoenix精湛的演技搭夠才挽回不少分數,而且他為角色而瘦到「皮包骨」也絕對令人敬佩。
電影不是不好看,但我覺得最大問題是情節的編排不夠緊扣及流暢,影響故事的感動與發人深省的程度。Arthur的身世之謎無疑該是電影中高潮的劇情,而它被安排在電影中長段揭曉亦非常合理,無奈這個身世之謎除解釋了Arthur的神經系統失調和精神病是因兒時被母親Penny及其男友虐待所致外,其實對前面的劇情並沒有太大的關連,亦沒有因為揭開他的病因而令前面的劇情變得更touching或難忘,所以我覺得把這橋段放在中後段變得沒甚麼意思,我反而覺得一早交代了更好。同時,這個身世之謎秒速擊破Thomas Wayne是Arthur生父的推測,這也令我有點鬱悶。花了很長時間鋪排Penny掛念Thomas,但最後短短幾分鐘就用Penny的妄想去推翻先前的鋪頭,令人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在找《小丑JOKER》的資料時找到這兩張海報,覺得設計得很妙。當一個人被世界遺棄了,他做甚麼也是錯,只能被嘲諷、玩弄,被當成小丑、瘋子。為了生活,他必須學會將眼淚與笑容共存,哪怕笑容是假的,也要勉強擠出來。
我們都被世界迫瘋了,忘記自己真實一面,只能配合社會期望去當一個陌生的自己。這樣的人生,真的,就是一個笑話,也是一場悲劇。
——《小丑》官方預告片 Official Trailer (https://youtu.be/zAGVQLHvw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