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小行星都市 || 濾鏡背後隱藏的人生意義

《小行星都市》(Asteroid City) 影評
《小行星都市》(Asteroid City)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bit.ly/3OgkUsJ

「對稱大師」韋斯安德遜執導《小行星都市》 大玩藝術畫面

有「對稱大師」之稱的導演韋斯安德遜過去的代表作《布達佩斯大酒店》、《犬之島》等都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今年執導的新作《小行星都市》,同樣大玩導演最愛的對稱畫面藝術及粉色濾鏡元素,並加上「戲中戲」的舞台劇加電影情節,明顯是走藝術向的一套小品電影,劇情方面則是走比較天馬行空的風格。《小行星都市》繼續走在藝術的尖峰上,觀眾對電影的反應兩極化也是意料之中。

小行星都市被封城 暗示疫情肆虐的生活

由年度「天文觀察活動」到外星人襲地球,非常天馬行空的情節,亦沒有科幻的逼真包裝,雖然看起來有點突兀,但其實暗示了過去幾年疫情肆虐全球的生活。天文觀察活動是個傳統,也是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大家前往小鎮參與活動未必出於甚麼偉大的意義,可能只是一個「巧合」、一次「應該」,或者一場「緣份」,就像疫情前的生活,可能我們習慣了原有的生活,習慣了很多「不是必然卻以為是必然」的生活。結果外星人突然來襲而導致小鎮被封,就像疫情驟來而實施的「封城」、「封關」措施,生活受限、原來的計劃被打亂,鎮內鎮外的人民都要在慌亂之中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

小孩子的簡單讓生活充滿希望 大人的憂慮令生命變得灰暗

不著邊際的劇情發展是我看完《小行星都市》後的感覺,但故事裡小孩與大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卻令我難忘。家長與學生一起參加天文觀察活動,小孩們的小發明雖沒甚麼邏輯可言,但正正因為他們甚麼都會試,所以可以創造未來屬於他們的道路,而且對他們來說,對生活沒太多悲傷和擔心,反而會有更多的可能性,而身為大人的家長們,會為子女難教而抑鬱,會為封城而擔心,會為生離死別而盛載太多的悲傷,結果大人們都將自己困在艱苦與憂傷之中。相比之下,小孩子的簡單讓生活充滿希望,大人的憂慮令生命變得灰暗。人生的歷練本應是令人變得更堅強,結果卻成為窒礙自己腳步的負擔,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影評】緊急迫降 || 體驗人性的自私和無私

《緊急迫降》(Emergency Declaration) 影評
《緊急迫降》(Emergency Declaration)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bit.ly/3T4uUao

韓國首部空難電影 斥資300億打造《緊急迫降》

被喻為「航空版屍殺列車」的韓國新片《緊急迫降》,斥資300億韓圜打造航「凶」災難等特技及視覺效果,在韓國上映後叫好叫座,累積票房突破140億韓元,更成為康城影展入選作品。《緊急迫降》是韓國首部以空難為主題的電影,劇組為了100%還原機艙內的壓迫感,以及在2萬8千呎高空的連場緊急狀態,用兩個月時間搭建1:1真實機艙場景,機艙甚至可以360度旋轉,模擬客機遇上氣流及燃料耗盡後失控的情景,令觀眾透過鏡頭彷如真實地置身於客機上。

2萬8千呎高空 神秘生化病毒襲來

《緊急迫降》講述一名犯人柳鎮錫 (任時完 飾) 秘密登上前往夏威夷的KI501航班,並在機上散播生化病毒,務求要「機上全部人都死光光」。部份乘客中毒後逐一死亡,機上其他乘客包括帶著女兒往外國醫病的爸爸朴在赫 (李炳憲 飾) 被困在客機上,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制服柳鎮錫,和隔絕已經中毒的乘客。可是身在密不透風的機艙內,乘客們面對神秘生化病毒的結局只有一個 — 就是死亡。

客機上體驗人性的自私和無私

生死悠關之際,大部份人都會拋開平日的道德枷鎖,只求保命,所以可怕的從來不是生化病毒,或者一個變態殺人犯,可怕的是為了求生而生出來的暗黑面 — 各國紛紛拒絕KI501緊急迫降的要求、機上未被感染的乘客迅速地與受感染的人割蓆。人們的自私同時彰顯了另一些人的無私,例如以身試藥的具仁浩隊長和想盡方法解救空難的朴在赫,只是我們都明白他們的付出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他們將女兒和妻子的安危放在自己的性命之上而已。

自私和無私,不等於對與錯,或者不過是危難當下的一個選擇罷了。

客機KI501因一場生化病毒而令全機乘客慘成人球,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客機緊急迫降的要求,電影猶如道出全球觀眾近年的心聲。疫情肆虐,每個國家都為開關和封關的抉擇而掙扎,誰也說不準哪個選擇更好,只在於哪個選擇的後果比較容易承擔而已。

【6套母親節必看電影】她不僅僅是我的媽媽,她還是她自己!

母親節必看電影
母親節必看電影

完整版文章:https://bit.ly/3vSH9ND

母親節必看電影1:《熊抱青春記》(觀看平台:Disney+

成長,就是一趟認識自我的旅程。青春期的孩子還未完全了解自己想要甚麼,但又總是心急想證明自己,往往讓父母看得焦急,他們的緊張隨時成為與孩子之間的一道高牆。

「你飛得越高,我越為你自豪。」美美的媽媽也曾因為小熊貓而迷失過,所以她害怕美美步她的後塵而心急將美美的小熊貓封印,最後她決定讓美美自己選擇把小熊貓留下來,是因為她看見美美長大了,美美不是為了跟她對抗,而是真心找到與小熊貓共存的方法。封印本來是因為自己無法控制小熊貓,既然美美可以與小熊貓共存,封印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媽媽對女兒的期望,其實不是女兒考試有沒有拿到100分,而是女兒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母親節必看電影2:《媽媽的神奇小子》(觀看平台:Netflix)

以「神奇小子」蘇樺偉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媽媽的神奇小子》,感動大半的香港人,表面是敍述蘇樺偉從小時候連行路都不便到長大後為港增光奪得殘奧金牌的勵志故事,但相信看過這套電影的人都會認同,電影更像是《神奇小子的媽媽》— 是在說蘇媽媽為兒子、為家庭負出的奮鬥故事。

「你不是一個普通人,那就做一個不普通的人。」兒子大病後面對的是終生的殘障,沒有人會比媽媽更難受,那是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她自責同時要肩負起全力照顧兒子的責任。在蘇樺偉成為神奇小子之前,蘇媽媽必須強迫自己成為一個神奇媽媽,才可以引領兒子走上一條對他未來而言比較易行的路。母親對兒子的愛,在蘇媽媽身上表露無遺。

母親節必看電影3:《瀑布》(觀看平台:Netflix)

母親這個身份,總讓人聯想到堅強、無私、偉大,這當然是真的,可是過多的美化,對不少媽媽來說反而是種壓力,要獨自承受所有脆弱和傷痛,不能在人前示弱。《瀑布》借新冠肺炎疫情背景,母女二人被迫在家隔離,結果平時被刻意忽略的關係一下子被引爆了,媽媽羅品文亦被診斷出患上思覺失調,女兒小靜突然需要反過來照顧媽媽才有機會站在她的角度出發,原來媽媽堅強的背後,藏著很多令人心痛的事。

「以後不要再問我『妳還好嗎,我會想辦法好起來的』。」康復中的媽媽面對女兒的慰問,只能吐出這句話,是在生病中的一種掙扎,也是身為母親想在女兒面前扛下的一份負擔。一段關係,多站在對方角度看看,結局也許會變得不一樣。

母親節必看電影4:《你好,李煥英》

《你好,李煥英》女主角賈曉玲由2001年意外穿越回到1981年,遇到年輕時的媽媽,並以媽媽表妹的身份跟她一起生活,她想藉由這次的穿越幫媽媽改變她的人生,卻發現媽媽跟她一直認知的媽媽並不一樣。原來,她見到媽媽的堅毅性格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為母則強」,當了母親後才練成的。

「她不僅僅是我的媽媽,她還是她自己。」打從有記憶以來,你對媽媽的印象是甚麼?溫柔的?嚴厲的?一直忙於工作,還是不辭勞苦地照顧家庭?不論你心目中的媽媽是個怎麼的人,有沒有發現都是用「媽媽」的身份去看她?你有沒有想過她結婚前也是個有夢想的小女生?媽媽,在「媽媽」的身份背後,也是她自己。母親節,不只是感謝媽媽的辛勞,或者也該想想讓媽媽做回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