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薛達之正義聯盟導演版》(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bit.ly/3VvKnjE
原導演薩克薛達 重新剪輯《正義聯盟》
《正義聯盟》在2017年上映前被譽為年度矚目的超級英雄電影,亦令一眾DC迷引頸以待,可惜「雷聲大 雨點小」,電影耗資3億美元拍攝,全球票房卻只得6.5億美元,而觀眾對電影的評價亦好壞參半,對華納兄弟可算是慘敗之作。
《薩克薛達之正義聯盟》講述超人死後,蝙蝠俠下定決心不讓他白白犧牲,於是與神力女超人組成超能團隊,希望阻止災難發生,保護全世界。沒想到情況比預期更困難,每位團隊成員都必須先面對並克服一直以來令他們裹足不前的困擾,最終凝聚彼此的力量,組成一個前所未見的英雄聯盟。如今,蝙蝠俠、神力女超人、水行俠、鋼骨以及閃電俠必須阻止荒原狼、達克賽德以及狄薩德的邪惡計劃,拯救地球。
雙倍片長 細緻刻劃人物性格
「導演版」與原版最大的分別毫無疑問是片長,前者片長足足有四小時,後者則只有兩小時,足足相差一倍的時間。《正義聯盟》集合了蝙幅俠、超人、水行俠、神力女超人、閃電俠、鋼骨等多個DC的超級英雄,一如所有超級英雄系列的電影,超級英雄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要說得清楚就不得不花上很長的片幅去解釋,這也是原版最大的弊病 — 片長不足,無法刻劃出人物性格和交代清楚龐大故事體系的細節,令電影變得零碎、不夠緊湊。
「導演版」在這方面無疑是優勝的,例如補充了閃電俠與其他超級英雄的關係和逆轉時間的能力,以及將鋼骨由沒有太大記憶點的角色提升至核心位置(這也是薩克薛達的原意)。雖然「導演版」圓滿了故事情節,也讓角色性格更加立體,但無可否認,片長對觀眾來說是吃力的,尤其是對非DC迷的觀眾來說,要乖乖地坐四個小時不難,但要連續接收電影龐大的信息量和多重關係,就不容易了,即使有中場休息也超累的。(對上一次看這麼長的電影是接近三小時的《雲圖》,看完也是超級累的)
對超人之死有不同的解讀
兩個版本均以超人的死作開場,但卻有不同的解讀,原版以超人為整個DC英雄聯盟的核心,因為超人的死才引起邪惡勢力的入侵,其他人必須聯合起來保護地球;而導演版明顯想告訴觀眾,每位超級英雄都有能力保護地球,沒有哪個比較重要,哪個比較不重要之分,而且邪惡勢力會侵襲地球是源於他們內心的暗黑性格,與超人之死沒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即使超人沒有死去,荒原狼、達克賽德及狄薩德依然會攻擊地球。
超級英雄系列本身已經充滿英雄主義的象徵,如果把超人放在比其他超級英雄高一等的位置,未免有種太小圈子的感覺,也令其他超級英雄顯得有點廢吧?而且電影也不再是「正義聯盟」,只是「超人系列」了。因此,薩克薛達想表達對正義聯盟內每位超級英雄的肯定和一視同仁,世界不是沒有了超人就絕望,還有其他超級英雄繼續保衛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