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給十九歲的我 || 站在夢想面前 你還是當初的你嗎?

《給十九歲的我》(To My Nineteen Year Old Self) 影評
《給十九歲的我》(To My Nineteen Year Old Self)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bit.ly/3IZoCWY

《給十九歲的我》屬於香港人的成長共鳴

九歲的我,對於十九歲有無限的想像,覺得成年後一定可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哪怕還沒有甚麼確切的夢想,反正長大就好了。廿九歲的我,對於十九歲同樣有無數的想像,想像如果重來一遍,現在的生活或者會變得不一樣,哪怕世上沒有如果,依然想回到還沒有長大的那一年。三十九歲的我,或者會慢慢放下對十九歲的執念,但忘不了成長帶來的好與不好。這是我看完《給十九歲的我》的感受。

也許每個人的經歷和人生不盡相同,但看完《給十九歲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十九歲或者更早以前的自己。你不必是英華校友或師生,只要你是香港人,只要你經歷過十九歲的人生,你都會從《給十九歲的我》找到共鳴。

女孩們暴風式長大 卻在夢想面前躊躇

暴風,風速快,風力大。《給十九歲的的》的主人翁面對著急促而猛烈的成長步伐,強迫接受,勉強適應,是她們幾乎唯一的選擇。其實每一個香港人在動盪的世界中,又何嘗不是跟她們一樣呢?女孩曾經擁有過夢想,想參選香港小姐,但最後忍著淚在機場與親友道別,不捨卻沒有不甘,畢竟環境和人的心境都會隨時間流走而改變。女孩曾經努力追趕著夢想,想成為單車運動員,但要在「只有世界第一才會被看得見」的香港當上職業運動員,談何容易?誰也無法保證這個選擇是不是對的,連自己也動搖了,追夢的路彷彿已到了盡頭。

站在夢想面前 你還是當初的你嗎?

《給十九歲的我》留下了時代的永恆片段,但沒法改變已經出現了的變化。年輕人是社會的一面鏡,映照出社會未來的模樣。年輕人看似有無數的可能,但她們其實也不過是按照環境揉捏出來的形狀成長,年輕再多的反叛,最後也抵不過社會的壓力。《給十九歲的我》看到女孩們成長時的困惑,十年後的今天,社會新鮮人何嘗不是同樣困惑?站在夢想面前,在選擇堅持還是放棄之前,或者應該想一想,一直追趕著的夢想,還是不是當初渴望的夢想?你,還是當初的你嗎?

【影評】過時·過節 || 齊人就是團圓嗎?一個誤會打開一家四口心中的缺口

《過時·過節》(Hong Kong Family) 影評
《過時·過節》(Hong Kong Family)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bit.ly/3OYMtH2

《過時·過節》由兩大影帝影后謝君豪和毛舜筠主演,與「人氣擔當」Edan呂爵安和談善言飾演一家四口。一對夫妻,有兒有女,有車有樓,看似是一個既尋常又令人羨慕的家庭,但四個人四顆心各懷心事,對家庭有不同想法,有人想走但走不了、有人想回來但回不來⋯⋯

一個誤會毁了一個家 打開各人心中的缺口

《過時·過節》的故事由八年前的冬至飯說起,舅父 (梁祖堯 飾) 被誤會為了借錢/偷錢才回老家「做冬」,一氣之下憤然離去。接著,早已累積不少負面情緒的爸爸 (謝君豪 飾) 被媽媽 (毛舜筠 飾) 的氣話激到舉刀要求離婚,目睹一切的兒子 (呂爵安 飾) 因不能接受失控的爸爸,也離家出走了,一走便是八年。一家人再沒有坐低吃過一餐冬至飯。

一個誤會,使一個家庭四分五裂,走的走,留下的也過的委屈,坐在觀眾席上的你也許會心想:會不會太誇張?吵一場架,生氣生八年還不夠嗎?裝在若無其事再吃一次冬至飯有那麼難嗎?甚至作為真實故事主人翁的導演曾慶宏,在訪問中也透露自己近年與家人的關係已經緩和不少,為甚麼《過時·過節》裡描寫的依舊是遺憾的結局?的確,劇本所寫的爭吵點,在旁人看來好像是不值得氣八年的事,那是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而已。冰封三尺,從來非一日之寒,冬至飯的誤會只不過剛巧打開了每個人心中的缺口。

其實,每個人啊,都有自己的底線,亦有著自己的方法去守護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能夠成為一家人是緣份,可是有些家庭或早或遲會迎來緣盡的一日,緣盡之時,不需要互相傷害,但至少要給自己一個出口,不必再被「一家人」的身份框住自己。過時過節,能聚在一起分享幸福是好事,但不吃團年飯也不是罪過。若然緣盡,為甚麼一定硬要將所有人湊在一起,然後非要弄得大家不自在、不開心?誰人有緣,誰人有心,誰人圍在一起都是團圓,不必強求何時、何地、何人。「有多少人在,就多少人食飯」最後,看得最通透的是外婆。

最後一幕同框卻不相見 道盡家庭心酸

《過時·過節》最後的一幕,又回到八年前的老家,外婆在房裡、媽媽在露台、表姐妹各自在客廳的一角、爸爸和兒子在老家旁的小路過門而不入。六個人同框卻不相見,阻隔他們從來不是門窗和牆壁,而是重重的心事和一堆堆說不出口的話。短短一幕,淡淡的感覺,道盡這個家庭的心酸。

他們選擇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家庭以外的世界 — 媽媽當鐘點工人照顧單親爸爸和兒子、爸爸離家搬到內地重新打拚事業、兒子開發VR聊天遊戲、女兒克服心魔獨自走出行夜山。每個人選擇行的路,或多或少是在彌補原生家庭無法滿足自己的願望。

如果有天,他們能夠打開心裡那道門,總會有相聚的機會。只是在此之前,或者不必太過勉強自己,或者擁有自己的空間也不錯。

【影評】飯戲攻心 || 充滿香港味道 反映屬於香港人的貼地生活

飯戲攻心 (Table For Six) 影評
飯戲攻心 (Table For Six)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bit.ly/3ftmDNB

《飯戲攻心》是六個演員、三兄弟、一家人的故事,大佬陳鴻 (黃子華 飾)、二佬陳禮 (張繼聰 飾) 和三佬陳熹 (陳湛文 飾) 住在同一屋簷下,三個大男人廚藝不佳,所以「邀請」了三佬的女朋友Josephine (王菀之 飾) 搬來住,照顧三佬之外也「順便」照顧三個麻甩佬的飲食,大佬亦因此定下「準時八點開飯」的家規。陳氏三兄弟關係錯綜複雜,有同父異母、同母異父和異父異母,後來大佬前度、二佬現任Monica (鄧麗欣 飾) 和大佬的網紅女友阿Meow (林明禎 飾) 的加入,四人晚餐變成「Table For Six」,閒話家常背後火花四濺。

「準時八點開飯」充滿香港風味

同枱食飯是《飯戲攻心》的主要場景,屋企不大,但反映著港式生活,大佬一句「準時八點開飯」,更是充滿香港風味。不知道由甚麼時候開始,八點變成了香港人約定俗成的晚飯時間,連帶處境喜劇也伴隨在八點播放。回頭看看7、80年代的香港,以前大家過的是「朝9晚5」的生活,即使在工廠打工是「朝9晚6」,7點回到家,家人都已經準備好開飯了。放眼世界,東西方很多地方的晚飯時間都比香港早,而且香港人即使在疫情嚴峻,餐廳晚上不能堂食、要提早關門之時,也改變不了忙碌的香港人「八點開飯」的習慣。一句「準時八點鐘開飯」,已勝過千言萬話。

三兄弟代表不同年代的香港人精神

而三兄弟的性格也代表著不同年代的人 — 大佬有種「長兄為父」的使命感,不但默默為家人犧牲,亦覺得家人之間無論有甚麼矛盾都好,最緊要齊人開飯,有著上一輩人「屋企人喺邊,邊度就係屋企」的觀念;二佬甚麼都愛炒賣,而且堅持衣著要「身光頸靚」﹐反映著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年紀最細的三佬當然就是「廢青界」代表,小毒毒的內心渴望成為電競選手,愛追蹤時下網紅,父親已逝亦期望可以「靠父幹」,賣出祖屋賺一筆錢繼續支持他的躺平人生。

雖說人的部份性格是先天所然,但成長環境和年代文化對人生觀的影響更大,從不覺得哪個年代的人更優秀,只是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特點而已。三兄弟對屋企的貢獻各有不同,但正正因為不同,才是一個完整的家,而不是一式一樣倒模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