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年少日記 || 抑鬱不是一種選擇 成長裂縫會伴隨一生

《年少日記》(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影評
《年少日記》(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shorturl.at/uyAH9

抑鬱不是一種選擇 成長裂縫會伴隨一生

《年少日記》講述中學教師鄭Sir鄭有俊 (盧鎮業 飾) 在班房中找到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勾起經歷哥哥自殺的童年回憶,鄭Sir希望可以找出遺書的主人,幫助學生度過低潮。同時,鄭Sir父親鄭自雄 (鄭中基 飾) 病重,鄭Sir太太 (陳漢娜 飾) 無法接受丈夫得知自己懷孕後的退縮而決心離開,面對種種的打擊,鄭Sir只希望可以盡快找出想輕生的學生,讓他和他的家人不會成為下一個他 — 一個生命有缺失的人。

「抑鬱不是一種選擇」的確,沒有人希望自己被抑鬱症纏繞,但有時就是擺脫不了,控制不了。鄭Sir看著哥哥的日記日漸成長,哥哥自殺成為他一生的陰霾,甚至在哥哥的日記中寫上自己的心情,他救不了哥哥,同樣無法自救。電影以插敍表達手法,甚至引導觀眾以為鄭Sir就是哥哥鄭有傑,暗示成長的裂縫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幸地哥哥鄭有傑沒有機會長大,而弟弟鄭有俊只能餘生都帶著遺憾。所謂的事過境遷,只是強迫自己向前看,但背後的夢魘不曾消散過,當遇上相同的事情時,強裝出來的信念瓦解,內心便會崩塌。

孩子成長的誤差 原生家庭責無旁貸

「我不是甚麼重要的人」究竟幾多句「垃圾」、幾多之的「零分」,會令人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其實,教育方法和目的有很多,填鴨式教學是不是百害而無一利?愉快學習的教學理念是不是一定能保證學生快樂?上學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份,家長灌輸怎樣的觀念給孩子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原生家庭是孩子學習做人處事的方向,一但錯了,便會一直錯下去,這也是鄭Sir未準備好當爸爸的原因。孩子成長的誤差,原生家庭責無旁貸。當家長的,不需要有百般才藝或事業有成,能夠做到真正關心和陪伴孩子才是父母應該做到的事情。或者,電影中鄭Sir說自己未準備好當爸爸時,大家覺得他是個渣男,但至少他比自己的父親鄭自雄,是個更有承擔,也更負責任的男人。

【NETFLIX】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 || 提供泯滅人性及內訌機會

NETFLIX《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Squid Game: The Challenge) 影評
NETFLIX《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Squid Game: The Challenge)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shorturl.at/abI67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宣稱100%複製《魷魚遊戲》

前年Netflix推出的影集《魷魚遊戲》全球熱播,劇中的裝扮和遊戲成為一時熱話,當中的椪糖遊戲、一二三木頭人和彈珠遊戲都即時流行起來。獨立電視製作公司Studio Lambert和The Garden製作的新節目《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一共10集,以完美複製《魷魚遊戲》為賣點,不分男女、國籍與年齡,招募456位參賽者參加真人版《魷魚遊戲》,每有一位參賽者被淘汰後,獎金池便會增加一萬,最終贏家可獨享456萬美元的獎金。

被淘汰不會即時死亡 未能激發參賽者最大鬥志

要說到《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與《魷魚遊戲》之間的最大分別,一定是真人版參賽者被淘汰時,不用面對死亡的懲罰。《魷魚遊戲》所有被淘汰的參賽者都是即時死亡的,而真人版當然不可能複製被淘汰就要即時死亡的一幕,只能以墨水彈模擬被槍斃的效果,並失去贏取456萬獎金的機會。

真人版《魷魚遊戲》耍機心的人性表現,說到底只是為了獎金,沒有死亡的包袱,未能迫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也無法激發參賽者最大的鬥志,看到第一關的一二三木頭人,已經見到有不少參賽者直接放棄遊戲,被淘汰也無所謂,畢竟真人版的參賽者,即使每人都有需要贏得獎金的原因,但怎樣也不至於嚴重過面對死亡,所以造成《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與《魷魚遊戲》最大的不同。

修改遊戲規則、增加內訌 引導參賽者完成「理想劇本」

沒有死亡的包袱,加上是一場素人的真人騷,為了增加《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的戲劇效果,製作組刻意提供各種「泯滅人性」及「內訌」的機會給參賽者,包括修改了椪糖遊戲的選糖餅形狀的規則、要求參賽者公開推舉下輪的淘汰人選等,讓參賽者在做每個抉擇時,都必須背負著別人的目光,相信這可能是製作組引導參賽者完成「理想劇本」的手法,畢竟內訌、耍手段是真人騷節目中容易引人入勝的內容。

【影評】我們的十八歲 || 打開一本少女日記

《我們的十八歲》(Lonely Eighteen) 影評
《我們的十八歲》(Lonely Eighteen) 影評

完整版影評:https://shorturl.at/xJPWY

溫碧霞半自傳式電影《我們的十八歲》 分享少女成長心事

十八歲,是成年的界線,也代表要為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溫碧霞以半自傳式電影《我們的十八歲》記載了她的成長與入行經過,亦希望透過電影跟觀眾分享少女的成長心事。既是半自傳式電影,主角自然是年少時的溫碧霞,還有她的好友李麗珍,而年少版的溫碧霞 (電影角色Elaine) 和李麗珍 (電影角色李羨英) 則由林千渟及楊偲泳飾演。溫碧霞兼任監製和演員身份,親自參與選角,為找到跟自己和李麗珍氣質相似的年輕演員,前後花了近三年選角,終於被她遇上林千渟和楊偲泳,令《我們的十八歲》可以順利開拍。

電影欠共鳴 似打開一本少女日記

電影名字叫《我們的十八歲》,加上溫碧霞在訪問中提及自己籌備半自傳式電影是希望香港也可以拍出一套,以少女角度出發,像《那些年》的成長故事,這樣的前設下,或多或少會令觀眾期待看到一個很有共鳴的成長故事,但《我們的十八歲》在少女們的心事刻劃部份,未見「到肉」,而Elaine和李羨英之間的姊妹情也不至於令人超級動容,感覺就是打開一本少女的日記簿,看著少女把自己所有日常瑣事與心情記下,但說不上一看就有共鳴。而李羨英當上豔星後內心的掙扎,感覺也跟觀眾有距離感,難以輕易產生共鳴。說到底,《我們的十八歲》更像是溫碧霞的少女日記。

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Elaine與李羨英選擇不同人生

關於青春的電影很多,以女生成長角度出發的電影也不少,《我們的十八歲》卻說出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有很重要的影響。很多人說性格是與生俱來,每個BB都有不同的個性和脾氣,但其實孩子成長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原生家庭內,因此家人的言行、三觀、脾氣,都會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令他們長大後對生命有不同的理解和取態。《我們的十八歲》的Elaine和李羨英,即使表面上家境相似,連讀書也在一起,卻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同,終歸令她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