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很少看動畫的我表示,聽到這麼多人大讚PIXAR最新作品《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很有興趣看看是否真的這麼好看。看畢,真的覺得不論是趣味性,抑或是故事的含義,都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不過可能事前我對這套電影的期望太高,所以看完覺得「幾好」,而不是「超級好」的!但它絕對是一套有深度又值得看的電影。
《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80分
故事大綱:主角Riley因為父親工作而舉家搬遷至舊金山,要準備適應新環境,但就在此時,Riley腦中控制歡樂與憂傷的兩位「腦朋友」Joy與Sadness迷失在茫茫腦海中,大腦總部只剩下掌管憤怒、恐懼和厭惡的Anger、Fear與Disgust的三位「腦朋友」,導致本來樂觀的Riley變成一個憤世忌俗少女。Joy與Sadness必須要盡快在複雜的腦中世界回到大腦總部,讓Riley重拾原本快樂開朗的性格。
.
Joy:Riley第一個情感,大腦總部的總管,確保Riley時刻開心。為人十分樂觀積極、充滿正能量。
Sadness:Riley第二個感情,能令所有東西都能變得傷感的“麻煩人物”,最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Anger:為人暴躁易怒,為Riley抱不平,憤怒時頭上會燃燒起火焰。
Disgust:保護Riley免受傷害,十分討厭西蘭花。
Fear:無時無刻都保障韋莉安全,小小的事情也會驚恐一番,為韋莉的日常活動作出風險和危機評估。

五位「腦朋友」都代表著一種情緒,而這五種情緒會陪隨我們一生,與我們經歷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情。Riley是個樂觀的少女,所以在她腦裡面,也是由Joy負責帶領其餘四個「腦朋友」一起工作的。電影開初,就有交代每個人腦裡負責主導的「腦朋友」都是不同的,Riley的爸爸是由Anger主導,而媽媽就由Sadness主導,所以他們在生活細節上都會反映了不同的性格與表現。其實,即使彼此擁有不同的性格,只要彼此間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是可以和平共處的。我們不是機械人,我們是有情感的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懂得在不同的情緒間找到最適當的表現方式,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可以相處得很融洽的。可是,情緒一旦失衡,災難就會一觸而發。
仔細想想,不難發現我們眼中的「精神病」大多與情緒失衡有關,抑鬱症病人只有Sadness、躁狂症病人只有Anger、過度活躍症病人缺乏Fear……當然真實的腦世界並不如電影中說得那麼簡單,但看著Riley失去Joy和Sadness後沒法以適當的情緒宣洩心中的感受,真的有點心酸。或者,我們幸運地沒有走失的「腦朋友」,但是現實的枷鎖也會令我們常常要壓抑自己真實的情緒,那種想說卻不能說的感覺,在Riley臉上的每一個表情都表現得很清楚。望著Riley,或多或少總會勾起自己的艱辛經歷,這是令我有點意想不到,動畫會做到這麼仔細的。
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是Bing Bong為了讓Joy可以順利回到情緒總部而甘願犧牲自己。Bing Bong是Riley小時候幻想出來的好朋友,在電影開初就曾出現Riley用顏色筆在牆壁畫出Bing Bong的畫面。由Joy與Sadness遇到Bing Bong的那一刻開始,就見到Bing Bong是那麼的善良,他的善良是純潔無瑕的。也許他的熱心會令Sadness擔心,但他真的是一心想幫助Joy和Sadness的。隨著Riley長大,Bing Bong被漸漸遺忘,成為成長中曾經出現過的一個片段,但對於Bing Bong來說,這個主人就是他的所有,所以當他知道他和Joy無法一起離開回憶堆填區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都要讓Joy離開。看著Bing Bong帶著微笑目送Joy離開,然後悄悄地消失於空氣之中,眼淚不禁簌簌地流下來。
成長中,我們有過很多回憶,美好的,傷痛的,但不知道是甚麼時候,我們會遺失了部分的記憶,想也想不起來。明明沒有這些回憶的話,我們不會是今天的我們,但有些事情就是會悄悄被遺忘,任憑我們多努力也是回想不起來的。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Bing Bong,他陪著我們成長與經歷,我們不是刻意要忘記他的,但他就是會在不知不覺間淡出我們的回憶之中。
Bing Bong的樂觀與善良,彷彿代表了小孩子那顆單純的心,對世界充滿期盼,但當我們受歲月洗禮後,就會用種種的方法保護自己,然後永遠也回不了最初的單純。記得Bing Bong剛出場的時候,我覺得他有點煩,又有點魯莽,到他消失後才發覺他是多麼的可愛。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小時候總幻想著長大後可以做這樣做那樣,長大才發現孩子簡簡單單的日子是最快樂的。我們總有幻想過自己可以像誰誰誰就好了,其實「我們都不用像誰」,只要能做回真正的自己就是最開心、最快樂的,然而Bing Bong告訴我們殘酷的真相,就是,一層又一層的風霜會令我們忘記真正的自己。
另一個令我感動的地方是Joy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義的時候。單純的快樂確實是令人嚮往的心情,然而真正令我們成長的往往是悲傷的經歷。有人說,忘記過去,活在當下,不要被不好的回憶困住自己。我有一半認同一半不認同。我們的確不可以被過去的事情困著自己,但失敗的痛、挫折的苦是絕不能忘記的,因為這些回想起來也覺痛的痛楚,正正是令我們成長的催化劑。沒有痛楚,哪會學乖?聽起來好像有點犯賤,但永遠的快樂是會讓我們變得脆弱的,會漸漸忘記怎樣去面對困難。Joy曾經以為Sadness只會為Riley帶來負能量,所以不讓她觸碰Riley的記憶球,又試過為她畫下狹小的圈圈不容她干擾Riley快樂的心情,但其實所有東西都不是絕對的,單一的快樂也不是最好的,Sadness的出現就是為了讓Riley在遇到挫敗後會變得更強,過程是有點苦,但捱過了就會嚐到甜。
樂觀的人不一定每一秒都是快樂的,有時候勉強將所有回憶美化成快樂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蒙蔽到自己的雙眼,也瞞騙不了自己的心。Joy也會傷心、Sadness也懂得笑,找到平衡點才會遇到最好的。每一個情緒都有自己的用處,每一個經歷都是珍貴的。
Inside Out絕對是套老少咸宜的動畫電影。對小孩子來說,動畫將複雜的腦世界形象化,由Core Memory、Long-term Memory,到夢境工場、想像力空間……都一一以實體的形式,令他們明白神秘的腦袋有甚麼用處與如何構成我們的思想。對大人們來說,動畫內的劇情都讓我們回想過去的生活,我們這麼多年來成長的同時,究竟遺失了甚麼。記憶遺失了是無奈的,我們亦無辦法去追回被埋葬了的記憶,但至少看電影的此刻,有一個機會停下來想一想,原來無論是快樂的回憶,還是悲傷的回憶,記得的,記不起的,都是支撐我們成長的一樑一柱,都是同樣的重要。
.
EMAIL | IVYRAINY0129@GMAIL.COM
INSTAGRAM | @IVY__RAINY
BLOG | ivyrainy.com
PIXNET | http://ivyrainy.pixnet.net/
YOUTUBE | RAINY ON THE ROAD
紙言 | https://post.shikoto.com/authors/11832-rainy-day
.
#影後有話兒 #影評 #玩轉腦朋友 #INSIDEOUT #PIXAR #FILMCRITICS
One thought on “【影評】Inside Out 《玩轉腦朋友》|| 每人心中都有個「Bing Bong」”